首页  >>  调查研究  >>  关于浙赣林果经济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浙赣林果经济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www.gxbsrd.gov.cn  2013-05-29 09:29  阅读:677182次  作者:  编辑:覃迎夏  来源:广西百色人大网 

□百色市人大考察组
(2013年5月)

    为学习借鉴外省发展林果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3月17日至22日,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市人大机关相关委室、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考察团,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黄志伟和副主任杨明刚的率领下,赴浙江、江西两省考察林果产业发展情况。考察团主要听取了浙江省临安市发展竹子产业、山核桃产业和江西省赣州市发展脐橙产业的成功经验介绍,了解了临安、赣州两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林果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依法开展监督的有效做法。考察团对两地林果经济实行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管理、技术化服务、品牌化营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做法印象深刻,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学习借鉴临安、赣州两市发展林果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百色实际,进一步发挥好资源优势,做好山林文章,发展壮大我市林果经济,助推全市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两地林果经济的做法和经验,考察团对杭州龙井茶种植园、临安市太湖源镇万亩雷竹示范园、竹种园、青云农贸集散中心,龙岗镇林坑村山核桃基地,以及赣州市信丰百里脐橙带、信丰绿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考察。

    (一)临安竹子产业的发展情况

    临安竹子产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多年来,临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竹产业的发展,始终把竹产业发展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山区综合开发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保证,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深化加工为核心,以市场开拓为突破口,以提高竹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多竹并举、三产联动”,促进临安竹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临安竹产业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全国十大“中国竹子之乡”之一,从庭园小竹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并稳步推进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临安特色的以发展竹笋产业为主的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竹业经济成为了临安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竹产业成为临安农民增收、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是临安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农民得利最多的一大产业,从种植面积、科研成果、市场建设及经济效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基地建设不断优化。该市现有竹林面积100万亩,其中毛竹32万亩,雷竹、高节竹等菜竹48万亩,石竹等笋干竹20万亩,是江南最大的菜竹笋基地。已建成省级竹子现代示范区1个、杭州市级园区9个,本级园区(基地)82个,经营辐射面积60余万亩。通过实施示范园区(基地)建设项目,典型引路,示范辐射,引导农民科学发展竹笋产业。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竹区基础设施,而且使竹区科学经营水平大幅度提升,夯实了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是竹加工业蓬勃发展。该市现有笋竹加工企业18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千万元以上企业25家;加工产品共14个系列、500多个品种,加工产值近20亿元,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和天目笋干加工销售中心。在加工业上形成了水煮笋加工企业、竹材加工企业、竹笋休闲食品加工企业“三大企业集群”,同时不断开拓完善竹笋、竹制品市场。竹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扩大了竹业的经济总量,促进了竹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链。

    三是品牌创建有所建树。有127家企业通过各类质量认证,7个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2011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中,该市“天目雷笋”品牌价值16.95亿元,“天目笋干”品牌价值13.25亿元。10余个产品、16万亩竹笋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积极拓展竹笋外销市场,鲜笋市场从江浙沪拓展到北京、东北、西北等地区。品牌效益有力推进了产业发展。

    四是竹农收益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竹产业实现总产值31.84亿元,其中竹笋产量21. 72万吨,一产产值达到9.089亿元,竹笋总产值达到22亿元。涌现出15100个竹笋万元户,202个竹笋5万元户,13个竹笋超10万元户。产区13万竹农近五成的收入来源于笋竹产业,在笋竹上的人均收入高达6300元。

    (二)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情况

    临安市还紧紧围绕打造大都市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创建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的战略目标,创新举措,强化落实,在稳步推进山核桃产业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种植面积、产量、加工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不断巩固了全国第一的地位。2009年,被授予“中国山核桃之都”称号。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基础优势得到巩固。临安市山核桃生态化经营技术不断推广,林道、蓄水池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山核桃脱壳机、割草机、高压喷雾器等机械广泛采用,山核桃蒲壳处理不断深化,相继开发出花卉介质、活性炭和有机肥等多种产品。目前全市建成省级园区3个、杭州市级园区5个、本级园区30个,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幅射带动农户1.5万户,已成为助推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二是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山核桃加工企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技术改造,山核桃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有力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到目前为止,全市有加工企业220多家,其中省、杭州市级龙头企业6家,临安市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万吨。三是品牌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山核桃省级名牌产品5个、杭州市级名牌产品9个,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杭州市著名商标2个。同时山核桃销售网点已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部分产品已出口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特别是电子商务网购平台,近3年发展十分迅速,年交易额已经突破8000万元。四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相继成立了市、镇两级山核桃协会和28家山核桃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不断提升指导服务水平,逐步由原来单一型的科技服务转向信息、科技、政策、金融的多元化服务。五是科技创新稳步推进。突出“借脑开发、借智发展”,加大与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山核桃省级科创中心、企业研发中心3家,完成山核桃科研项目13项,其中获省级奖5项,所反映的生产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三)赣州脐橙产业发展情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脐橙以来,历经40多年的发展,赣州市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业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种植业,发展到一个集水果生产、贮藏、保鲜、加工、运输、销售和农业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赣南脐橙”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至2012年全市脐橙总面积178万亩,脐橙总产量125万吨,被誉为“世界橙乡”,成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发展成就显著。

    一是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果实现脱贫致富。2012年全市脐橙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80亿元,其中鲜果产值40亿元。脐橙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养殖、农资、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物流运输、包装印刷等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了2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市23万户种植户68万果农直接受益,果农人均脐橙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5%以上。二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科研国内领先。主持制定了《赣南脐橙》、《脐橙》2个国家标准,《赣南脐橙》国家标准成为我国首个脐橙国家标准。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柑橘优异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建了省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成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全市建有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工销售企业192家,果品分级生产线194条,分级处理能力2295吨/小时;大型贮藏库20万吨(其中冷库10万吨),简易贮藏库56万吨;大中型果品批发市场3个;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0家(其中橙汁加工企业3个)。四是营销体系不断完善,脐橙产品遍布全国,远销海外。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赣南脐橙不仅走进了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市场,摆上了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大型超市货架,并且远销港、澳、东南亚、俄罗斯、中东、蒙古、印度等31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赣南脐橙还被列入国家11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中华名果等称号,被评为全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

    二、考察学习的收获及启发

    临安、赣州两市在发展林果经济,促农增收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大胆探索,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林果经济发展的路子,值得借鉴学习。

    (一)坚定不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临安历届党委、政府在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临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从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和“强市、名城、胜地”,再到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全市上下对生态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突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了从“绿色临安”到“品质临安”的跨越。如临安市在发展竹产业中,高度重视竹子产业的生态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彰显了生态与经济共赢的临安特色亮点。

    临安市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竹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相融共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二)因地制宜,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赣州市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抓住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精心组织,经过科学论证,先后制订并实施了《赣南优质脐橙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赣州市柑橘产业发展规划(2005-2020)》、《赣州市加工甜橙产业发展规划(2007-2025)》、《赣州市果业发展规划(2011-2020)》等。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既着眼当前、更立足长远,确保了脐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努力,赣州脐橙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农业部要求的“把赣南脐橙做强并成为抵御国外脐橙产品入侵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赣州脐橙产业的发展说明了,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源泉;必须通过规划指引、科学开发,才能把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使产业做强做大。

    (三)锲而不舍,培育扶持接力打造产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临安党委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认定发展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将此作为临安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几十年来,临安党委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始终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努力奋斗的主功方向,高度重视竹产业发展,从基地到加工、销售,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引导竹产业发展,在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出台不同的激励政策,市政府每年拿出4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竹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竹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四十多年来,赣州党委政府咬住果业产业集群发展不放松,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发展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规模经营和政策支持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抓,切实帮助广大果农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如采取“五统一分”的办法,积极推动山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基地规模;整合项目搞好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统筹资金强化良种良法推广,提高果园科技含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从市财政拿出600多万元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攻关、市场营销、贮藏加工建设等方面的奖励扶持等等。强化产业服务不懈怠,主抓市场营销不动摇,引领脐橙产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临安竹产业和赣州脐橙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说明了,产业发展和成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培育扶持产业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宜频繁更换产业项目。只有坚持常抓不懈,以锲而不舍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既保持工作连续性,又勇于开拓创新,才能做好打基础、利产业、惠果农的实事,才能真正形成推动产业长久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接力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四)产业兴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

    赣州脐橙产业的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牢固树立以民为本、农户为主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兴果与富民并重、产业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中充分调动了千家万户农民的积极性,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同时,利用赣南丰富的山地资源发展果业,不与粮食争地,农民没有产业发展后顾之忧,农民种果积极性持续高涨,有效促进了宜果山地的水土保持,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山区经济的好路子。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果农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既联系果农又联系政府、既联系果园又联系市场的脐橙协会和果业合作社,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赣州脐橙产业成功经验说明,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咬定富民目标不放松,才能激发广大果农的热情,真正形成推动产业稳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培植“龙头”,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2005年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考虑,把脉产业方向,提出了以培植超百亿元产业集群为目标,调整工作重心,全市脐橙产业发展从注重开发向注重管理、注重营销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注重效益转变,从抓单一种植业向抓关联配套产业、抓产业集群转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是针对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面积规模和产品数量的状况,及时引导各地在注重规模数量的同时,特别要注重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果品品质;二是为迅速推动果业产业集群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脐橙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培植关联配套产业,统筹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各行各业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产业带动力。

    赣州市委、市政府找准了产业发展方向,力促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单纯种植业向产业集群的转变,有力证明了培植龙头企业,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产业的有效途径。

    (六)科技兴农,技术支撑助推产业发展

    临安、赣州两地在产业发展中,都始终坚持科技为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一是依靠科技,强化标准化。如临安通过编制了《雷竹笋早出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天目休闲笋干》等行业地方标准,强化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赣州制订并全面推行了《地理标志产品—赣南脐橙》和《脐橙》2个国家标准以及6个地方标准。这些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全过程标准化、无公害和绿色环保,极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益和食用安全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

    二是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临安在竹子科研、推广中取得多项结合生产实际的科技成果,拓展了竹材加工的新领域,提高了竹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为促进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其中“雷竹可持续经营原理和技术研究”的推广,使竹笋经济效益提高了10倍。赣州脐橙产业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产业专家顾问团,实时把脉产业发展。组建了江西省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柑橘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国家、省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加强技术研究与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赣州脐橙产业建立了脐橙良种繁育与供应体系、比较完善的病虫害防控体系、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体系、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市、县两级设立了专门果业局,乡镇设立果技站,加强了水果产业的综合管理和指导。按照“配足人员、保证经费、提高水平、搞活服务”的要求,全市建立了一支700多人的稳定的果技队伍,为果农提供技术培训、规划、病虫防治、信息等服务和指导。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果农15万多人次,让每位果农每年至少接受1次以上的技术更新教育培训。通过举办中国赣州脐橙节和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每年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赣南脐橙广告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大型农产品展示展览活动等,提升了科技品牌效应。

    临安、赣州两地的实践经验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产业科技含量,真正形成推动产业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七)打响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临安市山核桃加工企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技术改造,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有力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推动了产业经营方式从家庭作坊式向现代化标准化转变,生产规模从千万元级向亿元企业转变,品牌建设快速发展,提高了对财政的贡献率,“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达12.95亿元。

    2008年起,赣州市将全国249个人口在30万以上的地级市市场开拓任务全面分解,以县为单位,大力开拓各大中城市赣南脐橙的目标市场;在全国153个地级以上主攻城市落实总经销企业,建立产销对接机制,覆盖省、市、县三级市场;将符合统一质量标准要求的脐橙产品统一使用“赣南脐橙”品牌进行销售,打造了享誉海内外的“赣南脐橙”品牌,品牌价值达19.9亿元,列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之首,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扶持农产品品牌之首。

    临安山核桃和赣州脐橙品牌建设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建设滞后,经济效益低,形成了反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学习。

    三、借鉴经验,拓宽思路,加快百色林果经济跨越发展

    百色具有发展林果产业的很大优势。但林果经济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仍然是个短板。借鉴临安、赣州两市发展林果经济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百色的自然资源禀赋特性,大力发展林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大有作为。

    第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林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

    百色土地资源丰富。全市土地面积3.6万平方公里,是广西国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面积最大,为261.3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19%,其中林地使用面积217.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16%,规划林业用地面积281.3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5%,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林果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百色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绿满百色”等林业经济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优果工程”实施力度,狠抓林业和水果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林果经济总体发展较快,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林地面积大,但产业化程度低,生态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低下,林副产品数量大,但加工率低;水果品种多,有一定优势,但产业化水平还不够,且果园老化,品种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落后等等。我市目前农村人口人均林地面积约10亩,但每亩年产值不足50元。2012年全市林业实现总产值122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1285元;全市实现水果产值22.25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395元。林果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因此,必须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林果业作为促农增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产业来抓,放在综合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认真思考、正确对待、转变观念、拓宽思路,进一步做好山林文章,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的林果经济。

    第二,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林果经济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林果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林果支柱产业意识,把林果作为“副业”来看,重粮不重果,大部分群众还没有把林果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不少群众还没有从“以粮为纲”的思想和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自然经济意识还浓厚。同时,由于林果生产周期长,一般种下三年后才开始有收获,一些群众不愿等到迟来的效益,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按照我市的实际条件,适合发展水果的面积可达到250万亩以上,2012年我市水果面积只有151.64万亩,适果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临安市在发展竹子产业初期的经验是先经过科学论证,选择好适宜当地竹种示范种植,让群众看到种植竹子经济效益比种植稻谷玉米要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再逐步推广,进而出现弃粮种竹,竹子下山入田的良好发展格局。赣州市突出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脐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学习借鉴临安、赣州发展产业的成功经验,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林果品种的种植区域、范围和地块的选择与落实上,全面准确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以是否适宜树种的生长为标准,根据各种苗木的生长特性和喜好,科学规划,通过示范种植成功后再逐步推广,避免简单追求种植面积的最大化和连片化,而要充分考虑林果苗种植后的成活率和长势,以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要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发展中主体作用,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科学制定出切实可行,具备指导性和操作性的林果业发展规划与计划,为全市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学指南,为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百色虽是广西国土面积最大、林地面积最广的市,但林业基础设施、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在发展竹子产业等林业经济当中更应重视生态效益的保护利用,使之在改善山区、石漠化治理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作用,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以生态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

    第三,要创新机制,完善保障,加快推进林果产业化发展步伐

    加强指导,强化服务。各级林业、农业、水果、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思想和观念,创新服务方式,深入指导农民进行栽培和管理,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收集技术资料、现场操作指导等形式,对乡村干部和广大林农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真正掌握科学栽培技术,力争达到村村有骨干,户户懂技术,做到科学种植与科学管理,提高林农果农的素质和经营水平,提高林果品质。实现对林果经济的科学管理,从而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代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林果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市县乡三级签订责任状,把林果生产目标任务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和重大工作督查内容,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激励机制。要学习借鉴临安市为了大力发展山核桃,每年年初将山核桃生态经营基地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镇(街道),年终经考核验收后,才安排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的经验和做法。要采取市级领导包县区、县区部门以及乡镇包山头的办法,安排任务,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以示范带动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事业中来。建议我市财政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经费作为目标管理激励基金,奖励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完成好的县(区)和有关人员,实行以奖代补。

    建立机制,统一生产标准,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积极推进林果生产设施化,有条件的林果园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为面上生产提供示范。要推动芒果、夏橙、脐橙、火龙果等水果产业执行统一管理技术、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包装标准、统一最低销售价格七个统一制度。要把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林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品牌创建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质量认证机构,在加快“三品”认证、农资安全控制的同时,制定出台林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制度,执行市场准入和外运准出倒逼制度,对不合格的林果产品不销售和外运,确保林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强化抚育管护力度,确保所栽林木早见成效。要认真总结以往外调苗木种植失败的教训,鼓励组织当地育苗,建立育苗基地,采用当地最优质的品种进行育苗,通过科学管理,培育优质苗木,以完全保证苗木的适宜性,提高栽植成活率,确保苗木茁壮成长,做到适地适树。要吸取以往重栽植、轻管护、轻抚育的教训,引导群众对所栽植林果树木及时浇水、锄草、松土、施肥,以利苗木迅速生长。为了解决栽植经济苗木前期没有经济收入的问题,要大力推广立体栽植模式,因地制宜的实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实现以短养长,以间作促抚促管的发展目标。

    第四,要以发展林果产业为侧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把林果产业带、重点水果产区、大果园的道路、水利作为农村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形成以产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机制,坚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跟着产业规划走,加大林果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力度。要着力推进百色水利枢纽的灌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百色的水果种植大都分布在右江河谷,但总面积达3947平方公里的右江河谷目前6成以上的面积,仍靠天吃饭。在“十年九旱”的情况下,水果无法获得优质高产。而经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的百色水利枢纽灌溉项目一直拖延至今仍未开工;这一概算投资为42.88亿元的项目一旦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便可使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海拔200米以下的自流灌溉面积可增加74.84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达114.7万亩,潜力巨大。要利用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政策,把山区发展水果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生态与经济结合、实现石漠化治理与扶贫产业建设的切入点,策划一批产业建设、生态建设、水利交通建设相配套的综合性大项目,把产业区内所需开发的项目纳入大项目规划,统一协调推进。要把石漠化片区综合治理、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策划设计水果产业及基础设施配套综合项目,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扶贫等各部门获得国家支持的项目资金,按照资金渠道不变、使用范围不变、管理办法不乱的原则,实行各方面资金相对集中投入,实现林果产业重要项目与基础设施同步配套,促进我市林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要完善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提高林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市林果龙头企业偏少,另外水果加工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营销网络也跟不上去,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产地预冷的设备更是缺乏,如果发生如冰冻灾害引起的物流堵塞等问题根本无法应对,造成水果价格低下,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如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发生了冰冻灾害,因为没有加工企业收购加上冰冻灾害引起交通堵塞,香蕉价格低至0.3元/公斤,果农的损失惨重。由于缺乏销售加工型龙头企业,林果产业缺乏品牌经营,品牌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有的客商收购了我市的香蕉或芒果,然后用海南的包装,贴上外地品牌进行销售,导致出现果好价贱的现象,这是我市水果产业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借鉴临安、赣州的产业发展经验,我市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林果经济要在项目用地、税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对投资林果种植、林果营销以及林果园水利、冷库、气调库、采后商品处理生产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有经营能力并组织农户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合作组织,给予资金、信贷、产业配套建设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向公司化、实体化发展。对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林果商标注册上给予提供项目策划、项目申报、跟踪协调等方面的服务,对创全国、全区优质林果品牌、林果技术研发获得重大突破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在实施品牌战略拓宽销路方面,可以学习赣州发展脐橙的经验,采取“以县为单位主攻开拓大中城市”的办法,将全国30万以上人口城市全面分解、落实到各县(区),通过“产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对接主攻城市销售商,建立起“产、加、销”三环相扣、对接有序的营销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