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我市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我市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www.gxbsrd.gov.cn  2019-10-19 13:52  阅读:388504次  作者:罗霞  编辑:吴黄兰  来源:右江日报 

 壮美乡村让百姓安居乐业

  ——我市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综述


 德保县敬德镇巴宁村,这个有着13个自然屯226户800多位村民的小村子,是百色乡村振兴热潮中的“明星”。该村连续70年无刑事案件发生,吸毒、赌博、偷盗全无,近5年来治安案件亦是零发生。在村里,村民敞开说村事、热心议村务、协力办村事,村风清明,人心向善,掀开了新生活新篇章。而巴宁村并不是我市唯一闪亮的“星”。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进”、服务进村基层治理模式,“善治”为线,全方位推进景秀、业兴、人美的宜居乡村建设,村村风光美故事多,乡村正逐步由脱贫摘帽向振兴之路幸福跨越。


  党建引领“把准”乡村治理“脉搏”


  “爱国爱家好,跟党不动摇;齐心是正道,别扭不能搞……”在巴宁村村口,挂在墙上的别样的“村规民约”,是该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百姓安居乐业的“传家宝”之一。“这是村里的党员们根据村民的提议,重新修改的村规民约以及成立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据巴宁村党支部书记李和斌介绍,该村有一个传统的好习惯,数十年来,村民有事都会找党员。年逾七旬的李秀七,有着27年的党龄。27年来,村民们发生邻里纠纷、田地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爱找他来调解。“村民遇事爱找党员,说明大家相信党、热爱党!”李和斌说。目前,巴宁村共有党员22名,分布在13个自然屯,成为该村治理的力量之源。


  精准扶贫工作号角吹响后,尤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田阳县百育镇四那村在乡村规划编制、重大决策等方面,充分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勤说:“村里要发展什么产业,实施什么项目,都会跟村民商量。定下了,党员就率先垂范带头干,有了成效,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


  田阳县五村镇灵活开设了“党员监督责任区”和开展“党员模范之星”评比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党员有了发挥的平台,进一步激活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力和动力。”五村镇党委书记叶志海说,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必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甘当表率,才能更好推动乡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基层组织强,则乡村治理强。我市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始终将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通过实施“争创五旗”活动、“头雁引领”工程、“先锋示范”工程等,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针对基层党员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等问题,大力实施农村干部能力提升项目,把“乡贤能人”选进了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三治并进”提升乡村治理“品质”


  今年5月份,西林县八达镇龙保村出了一件新鲜事,该村大田屯某家族表决通过了一份族规,明确了本家族操办红白事的具体规范。作为少数民族贫困村的龙保村,红白事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等陋习一度十分盛行,尤其是白事,基本上每次宰杀的黄牛不少于15头,给群众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在逐户走访,充分掌握民意的基础上,村“两委”适时召集群众召开恳谈会,提出意见,征求建议,细到每次只能杀多少头牛等细则被逐一列了出来,作为今后操办红白事的规范。“这次白事操办得很顺利,只杀了4头牛,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以前我不是不想改,但是怕挨亲戚的责怪,多亏这个规定,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龙保村农户王成良深有感触地说。


  自治激发活力,德治春风化雨。德保县城关镇那温村人大代表李振边深有感触:“摘掉软弱涣散乱村的帽子,靠啥?靠好风气。”现在,身边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上了墙”,红白理事会刹住了陈规陋习,新生活滋味美。那温村以德治为先导,坚持以德化人,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爱心公益超市积分奖励机制等措施,弘扬正气,倡导新风,并通过开展“最美脱贫户”“最美致富带头人”“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乡贤”和“优秀共产党员”等“五美一优”评选活动,以榜样效应持续引领道德新风“吹”到乡村每个角落,推动乡风文明向好向善。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新时代讲习所”平台,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组织开展乡村夜话、文艺表演等灵活多样的千场乡村振兴战略讲习活动。“乡村振兴·争创五旗”活动将“一约四会”的建立运行、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思想道德文化宣传阵地建设、科普、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等内容作为“乡风文明红旗村”的具体评选标准,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促进组织规范化、阵地标准化、载体特色化、活动常态化。


  在推进自治、德治的同时,积极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建立了“一村一警”队伍。同时,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共同发力,让群众事事有回音、问题能解决、诉求得满足。此外,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群众学法、用法、守法,让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在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一栋栋崭新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村民或悠闲地散步,或三五成群拉家常。“以往村民住的大多是老旧房,60%经济收入来自外出务工。”靖西市委政法委书记黄旭桢说。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大伙聚在一起就是喝酒赌博,一晚就能把一年攒下的血汗钱输光,村民常常为此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为改变村里的困境,该市决定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保障“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公司对鹅泉村进行风貌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得益于“三治融合”,靖西市越来越多乡村甩掉贫穷落后帽子,成为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村、脱贫致富小康村和旅游休闲度假村。


  这无疑是“三治并进”生动实践的缩影,这样的村子正在百色大地全面铺开。


  服务进村增强乡村治理“温度”


  白墙黛瓦、绿植掩映。一大早,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综合服务中心热闹非常——有人在农家书屋学习,有人来办理小额存取款、上网查询,还有人来复印打印、办理证件……群众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到“一站到位”的各项服务。露美村综合服务中心在“农事村办”服务站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服务功能,提供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体、法律六大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办事,让群众办事不出村。


  为破解农村群众办事不便的难题,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全面推行了“农事村办”,通过把服务和办事机构延伸到村里,让边远群众不出村就能得到政府生产生活和政务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针对性。近年来,在“农事村办”的基础上,我市又推行了乡镇“一办三中心”改革,通过整合乡镇资源力量,设置固定服务岗和流动服务岗,使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同时开展了村庄公共服务“十完善”行动(即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金融服务、完善医疗健康服务、完善便民超市服务、完善广电网络服务、完善通信网络服务、完善气象服务、完善教育服务),为基层群众提供近距离、便捷化、高效率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务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口本报记者 罗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