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  滇黔促农增收工作考察报告

滇黔促农增收工作考察报告

www.gxbsrd.gov.cn  2012-05-28 16:51  阅读:793759次  作者:  编辑:罗名斯  来源:广西百色人大网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
2012年4月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学习借鉴周边省市发展经验,4月12日至17日,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民族华侨外事宗教委、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相关人员及全市12个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组成的市人大常委会考察团,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黄志伟和杨明刚副主任的率队下,赴滇黔考察促农增收及石漠化治理工作。考察期间,考察团受到贵州省农工委副书记李昌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永平、黔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韦祖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侯强及长顺县、砚山县四家班子等领导热情接待并作经验介绍。在两省有关方面精心安排下,考察团深入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新农村示范点、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等实地考察。云南、贵州两省在促农增收方面的一些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大家认为,云南、贵州相关市州与百色山水相依、民俗相近、环境相似,同属国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学习借鉴他们在促农增收和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发展理念,以及政策措施、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实现市委加快促农增收,推动赶超跨越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考察相关项目情况

  为深入了解云贵两省在促农增收上的做法与经验,考察团抓住对促农增收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制定、石漠化治理、产业发展三大重点进行考察,着重考察了贵州省十大助农增收计划、长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文山三七和辣椒产业。

  (一)贵州省十大助农增收计划情况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农民增收难度大,2011年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施了“十大助农增收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措施有:实施特色优势种养业发展计划,以高效农业促进增收;实施农产品加工计划,以加工增值促进增收;实施农产品流通计划,以市场带动促进增收;实施农村服务业发展计划,以创业就业促进增收;实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计划,以利益分享促进增收;实施产业技能培训计划,以素质提升促进增收;实施劳务输出计划,以劳动力转移促进增收;实施农业科技普及计划,以科技兴农促进增收;实施城镇化带动计划,以减少农村人口促进增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计划,以政策支持促进增收。贵州省“十大助农增收计划”是该省打出促农增收和扶贫开发的有力组合拳。计划实施一年来,在各市州县的认真贯彻执行下,促农增收计划取得重要进展,该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的3472元提高到2011年的4200元,增幅是26年来最快的一年。

  (二)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

  长顺县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喀斯特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9%,岩石裸露率达80%以上,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7.9%。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地表水源枯竭、土地高投入低产出,严重制约了长顺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长顺县党委、县政府抢抓被列为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和全省43个草地生态畜牧试点县的机遇,围绕“185”工程(创1万元田、8千元田、5千元田),按照“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模式,吹起了治理石漠化的号角。经过几年治理,长顺县已按计划提前完成石漠化治理72.57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程度达88.88%,创造了生态修复、果禽并举、长短结合,符合石漠化山区发展的“长顺模式”, 通过石漠化治理找到了一条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双赢的路子。2011年,该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341元,同比增长22.1%,比2007年的2210元增长将近一倍。

  (三)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辣椒产业化发展情况

  三七产业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文山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三七产业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三七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开发、完善市场网络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实施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注重三七立法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三七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了三七优势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格局,促进了三七产业快速发展,整个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三七种植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成立了文山三七种植协会,提高种植行业组织化程度。三七种植业由零星分散种植向懂技术、懂管理、有实力的大户和公司集中。2011年,全州共有71个乡(镇)种植三七,种植基地公司13家,种植面积9.79万亩,三七产量占全国产量95%以上。二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实施云南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开发和入园项目建设,开展三七药品系列、保健食品系列、化妆品系列等项目研究,以大项目、好项目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文山投资开发三七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现有企业加强技改,大力开展三七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三七附加值,增强生产能力,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推动了特安呐、金泰得、七花、金不换、金达利、古林药业等制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三七产品研发成果显著,形成了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4大类120多个产品。三是大力培育和拓展三七流通市场,搞活了三七原料和三七产品流通。目前,国内以三七为原料的药企有上千家,为了开拓市场,该州大力扶持发展流通企业,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建立了以文山三七国际交易中心为主的市场、信息和贸易辐射平台,三七成品进入全国各大城市药店销售,三七原料进入全国17个中药材市场和以日本、泰国、越南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呈现了大市场、大流通发展的态势。2011年,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现价总产值42.59亿元,销售收入达65.9亿元,有效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砚山县同和辣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出口辣椒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美国、墨西哥、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中国最大的云南椒出口商,产业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从2007年至2010年年均出口创汇776万美元,连续4年夺云南辣椒产业出口量第一。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从2008年建立辣椒种植基地3.2万亩,覆盖农户14520户,辣椒种植农户户均收入增加2560元,到2011年建成近12万亩无公害辣椒种植基地。其中,建立了近5万亩无公害丘北辣椒种植基地,小米椒种植基地7万亩,带动农户84200户,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考察主要收获与启发

  云贵一些地方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创新观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胆探索,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创新观念,走特色发展之路

  贵州省助农增收计划的亮点在于“靠生态致富,靠绿色赚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贵州省作为石山地区,要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等农业产业不现实,他们转变观念,选择发展畜、蔬、茶、薯、果、药、竹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局部产业优势的累积来构筑促进农民增收的整体优势。在特色发展思路的引导下,从省级到县级自上而下都注重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提高产业发展科学化水平。如长顺县邀请有关专家编制了《长顺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按照主要地貌和石漠化等级,将全县划分为3个综合防治区,着力打造喀斯特扶贫开发产业带、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带、优质烤烟产业带、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4条产业带,全力培育红色苹果、黑色山羊、绿色鸡蛋、黄色生姜、白色蘑菇、金色烤烟、褐色核桃为主的“七彩产业”,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山区现代立体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石漠化综合治理百里长廊”。

  贵州省及长顺县的发展思路说明,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发展之路,探索特色发展模式,源自实事求是基础上的观念创新与思变求变。

  (二)创新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力量

  促农增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如何调动各方力量,统一步调,形成合力,关系到促农增收的成效。长顺县过去扶贫款投了一批又一批,由于各部门“撒胡椒面”式帮扶,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钱花出去了,但当地生态环境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当地群众还是那样贫穷。为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该县按照“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连片开发治理思路,积极整合发改、扶贫、农业、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坚持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措并举”,积极探索“封、改、种、养、集、护”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在项目建设中,长顺县按“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实行县级领导一对一帮扶制度,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及时协调解决,保证项目建设梯次跟进,做到项目落地一个、建成一个。为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评”出来,把促农增收速度“推”上去,把真实业绩“考”出来,长顺县创新完善全县的考核机制,推行科学的综合目标管理,按照“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多干多得、干好多得、不干不得”的原则,实行领导和部门“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考核。根据客观实际和工作重点,对不同岗位下达不同目标任务,列入目标考核的每项工作都有具体考核办法,都要实行排位公布,月汇总、季通报、年表彰,使干部绩效考核分值直接与干部晋升机会挂钩,多干就会多得分,干好就会多得分,从而使动动嘴皮就说不能办事的人少了,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发展经济的人多了。

  资源分散和协调成本高,是政府推进促农增收的一大障碍,贵州省长顺县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干部考评机制的做法是政府效能改革的有益尝试。

  (三)非常措施,破解石漠化治理难题

  贵州是我国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导致长顺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2007年底,长顺县出台《长顺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实施方案》,鼓励机关干部带薪留职领办种植养殖业。干部可以预领3~5年工资,并得到5万~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带薪留职领办种植养殖业,带头发展产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目前全县共有38名干部领办牧场30余个,形成了以机关干部种养殖示范点为核心的示范小区20多个,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民发展种养业,有力推动了石漠化综合防治及产业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在艰苦环境中选干部、在产业上用干部”的干部任免机制、“能人党员”为骨干的产业党支部、政府注资成立担保公司为退耕缺粮户贷款贴息的投入保障机制、向科研院所借“脑”借“智”的科技支撑机制等等,在推进荒漠化治理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顺县荒漠化生态现象长期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甚至危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存。长顺县以非常措施、非常手段,强势推进促农增收工作,破解石漠化综合治理难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四)“龙头”效应,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云南文山州,政府按照“做大规模、做强企业、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的思路和扶优扶强的要求,加大对三七重点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三七资源开发不断从原料销售到加工成精深产品的跨越,不断做大做强三七支柱产业。在三七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三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辣椒是文山州的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政府和相关部门注重从政策上予以扶持,把砚山县同和辣椒有限责任公司打造成为“中国椒子、世界焦点”品牌民营企业,企业努力担负起“创富千百万、富民百千万”的“龙头”使命,有力地辐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从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文山州的农业主导产业日趋明显,三七、烤烟、畜牧业、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种植结构模式已从过去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方向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文山州三七、辣椒等产业化发展成功实践经验证明,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

  三、学习借鉴黔滇经验,加快百色促农增收工作新跨越

  近年来,百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多渠道、多方式狠抓促农增收工作,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目前,我市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全区平均水平的76%,并且在广西连续多年排倒数第一。要实现百色农民增收新跨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滇黔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推进促农增收的思路大调整、政策大落实、机制大创新,努力实现促农增收工作的大突破。

  (一)紧密结合市情,进一步创新促农增收发展思路理念

  百色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又是农业大市;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百色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国家、自治区各种扶持政策的助推下,加快促农产增收具备诸多优势,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建议紧密结合百色实际,学习借鉴滇黔促农增收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学习借鉴贵州省“十大助农增收计划”,创新观念,理清思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促农增收“五大战略”:一是以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为契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以工促农战略;二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实施特色强农战略;三是加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结合,实施旅游富农战略;四是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实施政策惠农战略;五是大力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与合作,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二)强化促农增收政策执行力,整合力量,务求实效

  近年来,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最近市委关于加快促农增收的决定,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我们可以借鉴贵州、云南两省在抓政策落实、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健全机构,整合力量,统筹协调,强化监督,确保促农增收决策部署有效贯彻落实。

  一要强化统筹协调,建立长期、稳定而且有实权的促农增收工作机构,高配领导,充实人员,强化执行力,对落实促农增收重大政策、战略性支柱产业项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有效整合人、财、物等资源,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防止政策落实虎头蛇尾、项目实施半途而废,防止部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切实做到抓一件成一件,干一项成一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要加强对促农增收政策学习、宣传、研究和运用,提高贯彻政策执行的科学化水平。把政策的学习宣传到位率作为用好政策、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宣传、考试考核、讲座问答等手段,提高干部群众政策知晓率和运用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考核机制,预防部门促农增收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长顺县把“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考核作为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指挥捧”,跨越赶超的“发动机”,干事创业的“强心剂”,有效营造了“人人抢事干、事事能干成,创先争优促跨越”的良好氛围,使得上级精神和惠民政策得到及时、准确的贯彻执行。这个做法对促进有关部门依法行政、积极作为,确保有关促农增收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增强部门执行力非常有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强化规划,优化结构,坚持走大而强的特色农业之路

  百色市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广,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河流众多,农产品种类繁多。但长期以来,我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性不强,各县区农业发展各自为战,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存在特而不多、多而不精、精而不强的现象。借鉴滇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促农增收的经验,我们必须在农业产业的思路、措施上大胆创新,大力变革,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一要始终围绕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目标,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生产方式从分散到连片的转变,加工方式从初级农产品简单加工到高级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转变,销售方式从零散单一的市内小市场向培育大批大宗的市场、打开市外、区外甚至国外的多元化大市场转变。

  二要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户群众连片集中规模生产。从全市层面,打破“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布局,按照“多县一特”“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方向发展,结合各地土壤、气候等特点,制定特色产业连片开发规划,提高规划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农产品生产模式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

  三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基础,也是打开区内外、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力量。当前,百色上规模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少之又少,而现有的一些农业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等原因发展困难重重,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面临着加工难、销售难、价格低等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成为解决百色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要结合百色实际,努力在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大力引进和培育、扶持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奠定坚实组织基础。当前,百色的农民专业作用组织呈现数量少、专业性不强,结构松散,销售能力低等特点,在带动群众规模化生产、市场化销售作用十分有限。要在政策鼓励、资金奖励、技术指导和强化组织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为实现大而强的特色农业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四)创新促农增收帮扶激励机制,以非常规措施解决非常难题

  促农增收工作的重点在贫困村,难点在石漠化贫困山区。推动扶贫攻坚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各级有关单位及个人的帮扶指导。非常任务要有非常手段、非常措施来推进。长顺县治理石漠化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干部带薪留职驻村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等一系列非常规的激励机制。当前,我市帮扶贫困村方面建立了许多措施,基本达到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联系单位、驻村干部、新农村指导员等,但扶贫推动的整体效果仍然不尽理想。帮扶措施缺乏刚性目标要求,与单位政绩、干部的晋升及经济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帮扶单位领导与干部主观能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帮扶工作容易停留于表面或沦为形式。因此,务必建立起一整套与单位领导政绩、干部提拔任用、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扶贫考核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帮扶单位及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紧迫性,全力以赴带动农民增收。如以农民增收为指标设立奖惩基金、干部考核任用办法等。

  (五)加强与黔滇农业经济合作,推动农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云南、贵州两省开发的许多种农产品产业与我市相同,但他们一些产业在资金运作、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比我们成熟,依托他们现有成熟的发展平台,来加快百色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云南文山州的三七产业和辣椒产业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条件,他们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经验已十分成熟,而百色的靖西、那坡等地均具备种植三七(百色称田七)、辣椒等条件,但规模不大,技术力量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能力弱。我们应加强与文山州在三七、辣椒等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发展,推动两地资金、人才、技术资源互利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借鸡生蛋”的目的。考察中,文山三七、辣椒龙头企业负责人也提出有意到百色有关县区开展三七、辣椒种植加工合作的意愿。同时,要加强州、县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以政府交流带动民间交流合作,通过深入合作交流积极引进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及人才,推进本地特色农业实力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