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专栏首页 >> 研究探讨 >>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依法监督的全过程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依法监督的全过程
www.gxbsrd.gov.cn   时间:2017-06-02   阅读次数:603542   作者:李青灵   编辑:韦彩练   来源:广西百色人大网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依法监督的全过程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调研员 李青灵

 

  今年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法治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极端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到依法监督的全过程,努力使法治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保障。

 

  第一,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政府全力抓好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着思想养分。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夯实了有法可依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一系列举措不断开创法治建设的新局面,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法律途径越来越清晰,为治国理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中,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改革越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接近,群众对依法保护公平正义的期待就越热切,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紧迫感就越强烈。只有全面培养、形成、弘扬包括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内容在内的法治文化,才能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推动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合力。因此,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监督权,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之中,体现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约束力。

 

  第二,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政府领导干部把法治作为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举凡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党对现实准确把握、对自身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把法治作为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而言,显然是实施这个系统工程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法治要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对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来说,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尤其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抓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要的是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法治还要成为一种基本工作方式。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不是坚持依法履职,地方各级政府是不是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强化监督,积极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并且,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不严和司法不公的现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是不是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三,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政府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蔚然成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积累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法治建设的滞后。一方面,是立法跟不上形势;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是缺少法治文化和法治思维。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只有法治才能够带来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依法办事在程序上确实有些繁琐,但是长期坚持,效益会日益显著。反之,离开了法治,即使短期内经济指标上去了,最终还会回到原地踏步。建设法治社会,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法治教育和严格要求。当下,如果政府的行政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其造成的危害将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真正成为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法定职责必须为,必须依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不推诿,不懈怠,全心全意为民办事;法无授权不可为,必须依法监督各级人民政府没有经过法律允许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禁止。决不能为了个人、部门或地方利益而私立规矩,甚至朝令夕改,吃拿卡要,借机寻租,给企业和公民增加办事成本。

 

  第四,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政府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强化监督,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坚决纠正把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对立起来,认为“改革创新就是要突破法律的条条框框、突破法律的约束”、“依法办事会束缚手脚、妨碍改革、阻碍发展”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以法治引领发展、保障发展,优化法治环境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理念,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去谋划和研究,通过依法行政推动形成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秩序、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机制、新举措,发挥好法律在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的作用,努力使改革发展稳定进程与法治建设进程协调统一。□李青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