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万场普法活动浸润城乡,1.8万“明白人”扎根乡土,百色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取得新成效
法润红城筑基高质量发展
□记者 宁惠 通讯员 黄文华
为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推动《百色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下称《决议》)有效实施,2025年6月,百色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市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下称“八五”普法)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情况显示,近年来,百色市始终坚持把“八五”普法作为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模式,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八五”普法期间,百色全面落实“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宪”入人心“法”润红城大型宪法宣传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教,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21年以来,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2万余场次,其中民法典宣传月开展活动2800余场次,涉及人数85.6万人,发放宣传资料96.1万份。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百色着力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打造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健全“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广泛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及法治文艺演出等举措,有效提升乡村法治水平。目前,百色市累计建成村(社区)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1791个,设立乡镇(街道)普法大讲堂135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8003名。
百色市强化顶层设计与特色创新并举,制定《百色市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百色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实施办法》,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与乡村振兴建设同步推进,已创建10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德保、靖西、那坡等边境县市深入开展“六树六创”活动,形成具有边境民族地区特色的普法模式。融合机关文化建设,建成一批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廊、法治文化室,组织法治文化作品比赛与征文活动,丰富法治文化产品供给。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开展“以案普法”“以案释法”,推动普法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从调研情况来看,百色市“八五”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普法责任传导链条有脱节现象,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基层单位普法支撑体系较薄弱,以及县区各地法治文化建设特色不足等。
调研组提出,要将法治宣传教育的“软指标”变为“硬任务”。市政府要尽快出台“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提高评议质量,以评议促落实。要推广“云普法”模式,依托社区微信群、乡村大喇叭等载体,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调研组建议,要全面提升“法律明白人”业务能力水平,围绕重点法律法规、常见法律纠纷调解技巧、最新政策解读等内容建立培训机制,实现对“法律明白人”的常态化培训。要充分利用民间艺术、本地非遗文化、传统戏剧等形式,创新法治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增强普法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