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万峰湖,晚霞映碧波,群鱼戏青湖。岸上,炊烟袅袅,转产的渔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游客或悠闲漫步,或举机定格满眼美景,或静静垂钓……
这方生态与生活共兴的图景,是法治护航与协同共治的必然成果。回溯这场跨区域的万峰湖治理实践,不仅是一次以法治破题、以协同聚力、以民生为本的生动探索,更是一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向奔赴的“两山”答卷,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2023年1月1日,《百色市万峰湖保护条例》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万峰湖保护条例》同步生效;2025年1月1日,《曲靖市万峰湖保护条例》紧随施行,标志着三省(区)协同立法闭环正式形成,为这颗“高原明珠”的生态安全与永续发展筑牢了法治屏障。

万峰湖(资料图)
统一标尺 终结“跨界污染”
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万峰湖湖域水质稳定在Ⅱ类,部分区域达到Ⅰ类,越冬候鸟种类从2018年的32种增至57种。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跨越数年、跨越三省(区)的治理变革。时间回到2016年,彼时滇黔桂三地对万峰湖养殖管控、污染防治规则不一,渔民拖网箱“跨界躲查”是常态。一湖跨三省(区),没有统一的法治标尺,保护与发展陷入“各自为政”的困境。

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万峰湖保护协同立法工作推进会现场(资料图)
“核心保护制度实现统一,这是最关键的突破。”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恩说。三省(区)依据条例共同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统一水质保护标准,明确禁止行为清单,彻底封堵了违法者“跨区避罚、钻营投机”的漏洞,从制度根源上打通了跨区域治理的堵点。如今漫步万峰湖畔,无论是广西百色段的禁养标识,还是贵州黔西南段的监测站点,亦或是云南曲靖段的执法公示,保护标准、管控要求、惩戒措施高度统一,万峰湖的生态保护迈入了全域协同、常态长效的新阶段。
近年来,三省(区)人大以“接地气”的履职实践,让条例在实践中持续焕发生机。人大代表带着条例走进村寨、登上渔船,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拆解核心条款,让保护规则家喻户晓,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人大在沿湖布局了12个代表联络站,它们化身实施情况监测点,持续跟踪条例施行后的新情况、新诉求,收集渔民转型难点堵点,精准反馈给立法机关和执法部门,让条例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更合民心。

百色市人大常委会与贵州省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万峰湖保护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资料图)
制度落地离不开基层末梢的精准发力,更离不开人大的监督护航。三省(区)各级人大依法强化监督,聚焦湖区水质改善、渔业资源恢复、转产政策落地等关键领域,常态化跟踪问效。2024年,百色市人大常委会与贵州省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联合开展了万峰湖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实地检查走访、听取汇报、问卷调查,并与沿湖乡镇干部、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围炉谈话”,面对面算好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共同研究联合保护开发路径。
如今,万峰湖的清澈湖水,不仅滋养着水下生灵,更印证着协同立法的制度力量。
机制创新 迈向“协同共赢”
条例出台后,三省(区)接边地区人大延续协同理念,建立“立法协同、监督联动、信息共享”常态化机制,推动条例从“纸面”落地“湖面”,以法治合力守护万峰湖。
“过去,万峰湖的跨区域违法活动如同一场‘猫鼠游戏’,违法船只凭借对三省(区)交界地形的熟悉,常在夜幕或晨雾中流窜作业。广西的执法艇刚出动,它们便迅速驶入贵州水域;黔西南州执法人员接到举报赶往,船影早已没入广西、云南水界。这种‘你岀我转、你退我上’的游击战术,让三地执法力量疲于奔命,却始终难以形成有效合围。”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罗永良说。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派驻天生桥检察室(资料图)
面对这一困境,三省(区)的条例均规定建立万峰湖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和联合执法指挥部。2024年,桂黔滇五县(市)联合执法指挥部正式成立,执法阵地全面向湖面延伸。指挥部统一调度、联动巡查,真正实现“三省(区)如一省、执法一张网”,让曾经凭借省界“闪转腾挪”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不仅是执法部门,当地群众也动了起来。随着万峰湖水质改善、鱼群回归,沿湖渔民端上“绿色饭碗”。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护湖观念深植人心。

隆林各族自治县执法人员在万峰湖开展日常执法(资料图)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曾有村民往检察室警车里塞纸条提供线索。”罗永良感慨道。一条条饱含信任的线索,成了联合执法的“活地图”。截至目前,三省(区)五县(市)开展联合执法,出动1108艘船5038人次,累计拆除非法网箱430万平方米,清理钓鱼棚1227个,查处渔业违法案件9件,增殖放流鱼苗6万余尾,执法效率大幅提升。
从立法层面的机制设计,到执法环节的联动发力,再到群众参与的全民共治,万峰湖的生态保护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共赢”,为条例落地见效注入了强劲动力。
富民兴湖 架起“转型桥梁”
沿湖渔民既要守湖求生,又要护湖发展。隆林各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恩说:“条例不仅划定了‘不能做什么’的刚性红线,还明确了‘支持做什么’的发展导向。”专设生态产业扶持条款,通过法规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要求依托万峰湖特色资源,推动生态渔业、农业、旅游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为退养渔民铺就转型之路。

渔民转产上岸发展生态养殖蜜蜂(李廷展/摄)
在条例引导下,黔桂滇五县(市)合资成立黔桂滇万峰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布局水生态渔业,推广“人放天养”模式,全力将万峰湖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大水面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现在湖里养的生态鱼,鱼鳞亮、肉质紧,重庆等地的收购商抢着要!”公司总经理农军介绍,“接下来,生态鱼产值将达到1.8亿元,带动700余户养殖户转型,真正把‘生态账’算成‘经济账’!”

整治后,桂黔滇万峰湖渔业有限公司外请专业捕捞队捕鱼(资料图)
依托条例的法律保障与政府的配套扶持,万峰湖渔民拆除网箱,上岸谋求新发展。政府通过提供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措施,引导库区群众转向生态旅游、休闲垂钓、餐饮民宿等绿色产业。仅隆林各族自治县就投入了1.2亿元转产帮扶资金,推动退养护湖与增收致富形成良性循环。
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的郑大姐,曾靠12个网箱维持生计,现在她的水上超市里,各种生活用品、土特产摆得满满当当,游客扫码付款的提示音不时响起。“以前网箱养鱼一年顶多挣2万多元,现在开起水上超市,一年收入能有5万元左右。你看这湖水越来越清,鱼儿游、游客来,我们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红火!”她翻着收入账本满脸笑意。
如今,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李果、芒果、枇杷、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产业渐成规模,西林县“万亩油茶核心示范区”“咖啡产业基地”“人放天养生态渔业”、万峰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初见成效,湖区群众吃上了“生态饭”,绿水青山正转变为金山银山。

万峰湖(李廷展/摄)
青山如黛,碧波含章。今日之万峰湖,澄澈湖水倒映着两岸丰饶,法治阳光照亮了共生之路。这场跨区域立法实践,是滇黔桂三省(区)协同共治的生态答卷,更是“两山”理念在万峰湖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正如湖区渔民所言:“立法护好了湖水,也护住了我们的好日子。” 口黄聪 李欢 陈玲玲
来源:广西人大